<rp id="vhrfx"></rp>
          <output id="vhrfx"></output>

            <i id="vhrfx"></i>

              <ins id="vhrfx"></ins>

              采編熱線:0913—3362222

              投稿郵箱:wnw0913@163.com

              首頁 > 縣市頻道 > 大荔 > 正文

              千縷相思寄鄉愁 古韻滄桑棗更甜 ——大荔古棗樹生態公園寫真

              古棗樹生態公園一角

              古樹檔案:大荔,是全國聞名的棗樹發源地之一,棗文化悠久深厚,自西漢迄今已有2000余年栽培歷史,涵蓋水棗、梨棗、冬棗等140多個品種,歷久彌新,頗負盛名,被譽為“紅棗種質天然資源庫”。據初步調查統計,目前,大荔縣納入縣級保護的古棗樹有300余棵,列入陜西省綠化委員會掛牌保護的209棵,主要分布在洛河以南沙苑一帶的下寨、蘇村、羌白、官池等鎮。其中樹齡最大的一株胸徑68cm,樹齡800年左右。而位于下寨鎮張家村的古棗樹生態公園,占地2000余畝,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古棗樹生態公園。

              進入十月,大荔冬棗采摘基本到了最后的收尾階段。在田間地頭,紅綠相間、圓潤飽滿的大荔冬棗掛滿枝頭,正在綻放著最后的甜美,然而,在古棗樹生態公園里,大荔本地的水棗似乎已經搶先一步入秋整休了。下寨鎮張家村三組的村民張蒼海和老伴整理完自己家的棗樹,也沐浴著秋風暖陽,在棗樹公園散步、休閑。

              “這棵棗樹在我小時候就是這樣,現在還是這樣。”指著一棵樹齡300年的古棗樹,60歲的張倉海笑著說,“8月是大荔水棗的收獲時節,那時候才是最熱鬧的。沿路到處都是打棗、拉運、裝車的場景,客商排著隊爭相訂購,還有周邊的群眾來旅游拍照。”

              棗樹公園以水棗為主。水棗是大荔縣沙苑一帶的主導產業,已有千年的歷史。棗樹公園里的古棗樹雖然歷經百年滄桑,如今依然枝繁葉茂,年年碩果累累掛滿枝頭。近年來,大荔縣以實現老棗樹資源有效保護與利用為目標,依托對現有的300余棵老棗樹的保護,源源不斷發展新棗樹,打造大荔古棗樹生態公園,傳承沙苑文化、講述紅棗故事。目前,園內棗樹資源豐富,共有棗樹品種十余種,每逢棗花節、打棗節,游客可前來觀賞棗花、采摘紅棗、品嘗棗花蜂蜜等。這里盛產的“大荔水棗”,以成熟早、皮薄、肉厚、核小、適合加工“金絲蜜棗”和曬制干棗而聞名全國,每年進入8月,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爭相訂購。特別是大荔金絲蜜棗、梨棗分別榮獲過“后稷金像獎”“全國優質產品獎”和“陜西省優質水果獎”。

              “今年的水棗銷售還可以,比過去幾年的價翻了一番,每斤賣到1.6元左右,畝產約4000斤,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。”張滄海和老伴告訴記者,“以前這里沒人管的沙土地,現在都分到了各家各戶。分給我家的地里有十來棵老樹、大樹,后來又經過補種,就有了這7畝棗樹園。我們這里家家戶戶棗樹園集中連片,圍著古棗樹再栽新棗樹,現在都成了棗樹公園了,人沒事了就愛來,就想來。”

              盡管已經收完了棗,棗園里的土地也已經平整翻新,棗樹上光禿禿的幾乎都沒有葉子了,但是周邊村民還是帶著孩子在午后散步玩耍。

              棗樹公園里建設有棗花廣場、棗園觀光平臺、古棗樹保護設施及休閑娛樂區域,既能改善棗園生產條件,又能優化村民公共游憩空間,提供棗文化科普宣傳。漫步在棗樹公園,濃濃的棗文化氣息撲面而來……

              棗,是我國最早栽培的果樹之一,在《詩經·七月》里就有“八月剝棗,十月獲稻”的描述?!饵S帝內經》中提到“五果:棗甘、李酸、栗咸、杏苦、桃辛”。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《農政全書》中,把棗樹列為果樹之首,把棗列為“五果”之首。經過歷代先民優中選優,大荔原生棗品種37個,其中收集進入中國棗品種資源的大荔品種達20個。馬牙棗、狗頭棗、圓鈴棗、包子棗等傳統品系久負盛名。目前大荔縣紅棗品種142個,數量居全國之首,是我國重要的棗樹發源地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相傳在4000多年前,大禹的女兒璪為救治黃河洪災區的農民,在大荔沙苑化身為一棵果實累累的樹,因其鮮果甘甜爽口,曬干朱紅如漆,核小酥香,柔軟甜潤,被人們采摘食用,華山圣母為了讓后人繼承璪的美德,將這種果實取名為蜂蜜罐棗。

            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棗樹公園所在地沙苑地區,農耕文化淵源流長,據文獻記載,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牧業的萌芽之地,沙苑地區漢代養蓄植樹,唐代皇家園林,明時變牧為農,明末山西、河南遷來大量移民,進入大面積農桑時代。

              大荔沙苑氣候干旱多風,土壤瘠薄,農業生產條件較差。遠在百年以前,集居于沙苑的回族群眾,為了抗御風沙和干旱,在長期生產斗爭中,選擇了適于沙區生長的鐵桿莊稼“棗樹”來綠化沙苑。利用自然分蘗逐年選留的方法,在沙苑中部的官池、蘇村、羌白(八魚)、下寨(張家)一帶栽植了一條稀疏不規則的棗樹林帶。2000年以后,大荔縣委、縣政府把紅棗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四大產業之一,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,引進冬棗優良品種,規模迅速擴大,效益逐年翻番,品質大幅提高,產業上檔升級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“中國棗鄉”“全國冬棗名縣”稱號。

              傳承沙苑文化,守護鄉韻鄉愁。這些老棗樹是沙苑地區不可再生和復制的自然資源,更是歷史和前人留給大荔人民的寶貴財富,承載著大荔人民群眾的鄉愁情思。當前,大荔縣堅持以保護促發展,不斷做大老棗樹文章,充分發掘文化、生態、旅游功能,把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、森林旅游發展相結合,與自然和歷史文化相結合,與百姓的風俗習慣相結合,建立完善的老棗樹保護管理體制和責任機制,因地制宜開發休閑娛樂、健康養生、文化科研等業態,精心呵護古棗樹“綠色遺產”、留住美麗鄉愁,促進鄉村經濟發展、文化振興,為建設美麗大荔、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力量。

              • 微笑
              • 流汗
              • 難過
              • 羨慕
              • 憤怒
              • 流淚
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楊大君
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本網站部分圖文信息轉載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與我們聯系及時刪除。網站法律顧問:陜西圣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剛慶
              主辦單位:陜西網渭南站 技術支持:渭南青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www.sudevelop.com 投稿信箱:wnw0913@163.com 新聞熱線:0913-3362222 網站備案:陜ICP備14011189號-2
               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6號     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_成人免费无码不卡毛片_国产色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无码制服丝袜